把孩子送进康复机构的幼儿园还是送进普通幼儿园?孩子康复成什么样子可以进普幼?送进普幼的话,该选择什么样的普幼呢?进入幼儿园要不要告诉同班同学孩子有戴助听器?孩子会不会受到排挤和孤立?这些问题是很多听障宝宝的妈妈关心的,今天我们就来一并回答一下。
一、听障儿童是应送康复机构的幼儿园还是普通幼儿园?
这是个原则问题!我觉得,如果孩子是小龄(1岁半之前)就进行了很好的听力补偿或重建,应该在3岁正常送入普幼!我们知道,孩子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模仿性是非常强的,因此,孩子生活环境中其他孩子的行为模式和交流方式,对于听障宝宝的语言发展和行为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幼儿园对于3岁以后的孩子来讲,是他们的第一个社交空间,也是他们一天中最主要的活动场所,而孩子在幼儿园度过的这9个小时也是他们学习的黄金时间。如果这段时间孩子待在以听障孩子为主(有些康复机构有所谓聋健合一班)的人群中,老师也都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而且中间还会被老师带去做固定的单训,那么,说到底,孩子还是在一个特殊人群中被特殊对待的。人都有扬长避短的行为趋势,听障宝宝由于听力获得较晚,语言能力在最初阶段较弱,必然更加倾向于用肢体方式交流。所以,当一群听障孩子凑在一起,他们便会越来越多地使用肢体语言,这样就会因使用需求和模仿内容不足,而错失语言表达迅速提高的机会。
同时,由于康复机构的老师是使用教听障宝宝的方法教学,会带来两个不利因素:一是老师使用的语言单一、缓慢,重复度过高,导致孩子可学习可模仿的语言丰富度不足,特殊化明显;二是老师对孩子进行语言单训,过分强调孩子的发音要准确等,导致孩子对于语言产生厌恶或者恐惧的心理,开口时极不自然,甚至把语言这个正常的交流工具看成是一种高难度的知识,过分畏难。
再有,进入康复机构的幼儿园,孩子家长的心态和关注点也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利因素。孩子在6岁以前是处于前社会化时期,家庭和父母才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因素,而家长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听障宝宝扎堆的地方,家长的焦虑情绪会比较严重,大家会互相比较孩子的口齿是否清晰,孩子又去做了哪些训练。说到底,就是永远围绕“听、说”两大主题展开。但是孩子的发展绝对不仅仅是这两个方面!比如孩子的行为管理、社交培养,绘画、运动等能力的发展等也都是要尽早开展的。这些教育内容的缺失,会让孩子在听能之外又跟健听的孩子有了更大的差距。
二、什么时候送听障宝宝去普通幼儿园?
以上就是如果孩子听力损失轻或者听力补偿好的话,应尽量送孩子上普通幼儿园的原因。讲清楚了为什么要上普幼,我们再来看看送孩子进普幼的时间和幼儿园的选择。如果孩子是小龄进行助听器选配的,建议按照健听小朋友的标准,3岁送入普幼。不要因为孩子还不太会主动交流,口齿不清,甚至康复老师说还应该再做一些训练作为标准。
就我所见和跟众多健听宝宝家长的交流结果看,不少健听的孩子在3岁时也是口齿不清,不肯主动交流的。而在康复机构进行单一训练,是不太可能真正恢复到与健听人群同一水平的交流能力的。没有健听人同样的交流环境,本身就特殊,说让孩子去除特殊性,不是非常困难吗?反过来,普幼的老师每天都在跟孩子打交道,对于孩子的心理、需求和肢体表达都是非常熟悉的,即使孩子说不清楚,老师也能够基本满足他的需求。而且,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日常活动是有一定流程的,所以,我们的宝宝只要随大流,很快就会习惯和适应。其次,3岁左右的孩子,即使是健听宝宝,本来也是语言能力低于活动能力的,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主要是动作+语言,而且孩子们之间有很多语言之外的交流方式,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听障宝宝不能融入。
三、送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
说到幼儿园的选择上面,其实公立、私立都不是问题,众多顺利进入普幼的听障宝宝家长都认为,其实为孩子选择普幼只有一个标准——幼儿园的园长和老师对于孩子听障的态度,他们是否能轻松接受和积极配合孩子需要佩戴助听设备这一回事。就是说他们知道这是一个辅助设备,可能会有损害风险,但是也没有那么夸张。而孩子只要佩戴了助听设备就可以听到,和其他孩子有一些区别,如果可能的话给予一些额外的关注,但又不要过度保护,让孩子觉得他自己是特殊的,也不会因为老师的过度保护,造成运动能力等发展受限的情况。
举个例子,有妈妈出于对孩子适应能力的担心,把他送到了一个小型私立幼儿园,幼儿园的师生比例是1:4,老师们也都非常爱孩子。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语言进步非常明显,但是妈妈发现孩子运动能力始终较差,而且,从老师发来的孩子日常生活照片中可以看出,孩子喜欢跟老师们玩,但不太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活动。于是妈妈认真观察了孩子的幼儿园生活,同时跟多位老师交流。后来妈妈发现,原来因为这是一个小幼儿园,生源不稳定,所以园方从招生上考虑是愿意接收孩子的,但是又因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较差,担心孩子出现意外磕碰,导致助听器受损。同时,小幼儿园也没有自己的活动场地,通常是带孩子们去小区里的公共绿地组织户外活动,其安全设施无法保障,所以无论去哪里玩,都派专门的老师陪着这个孩子。孩子很快便捕捉到了老师在他进行户外活动时的紧张情绪,加上他本来就相对内向,所以对于运动就变得更加谨小慎微。另外,3岁左右的孩子,社交能力处在萌芽期,跟成人交流和相处对他们来说比跟同龄人要简单得多。因此,孩子自然更多地跟老师一起玩,而很少参与小朋友的活动了。
妈妈分析过原因之后,立即把孩子转到了另外一个幼儿园。园方对于孩子佩戴助听器的事情态度非常轻松,表示只要孩子能听到就没有问题。同时,这个新的幼儿园有专职园医,医生跟妈妈就助听器的有关知识、注意事项和电池更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样园方和家长都对此有了很清晰的认识。最后,这个幼儿园有个非常大的院子,塑胶跑道,孩子能够在有充分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自由活动。转园后,妈妈发现,孩子很快有了经常挂在嘴上的几个小伙伴,运动能力也有巨大提高。而妈妈也不用天天算着是不是该换电池好提前更换了,也不会中途被老师打来电话要求去给孩子换电池了,因为老师们都学会了更换电池。
四、是否要提前告知班里其他孩子助听设备的问题?
是否要提前告知班里的其他小朋友孩子佩戴了助听设备的问题呢?孩子会不会因此受到排挤呢?我们认为,把助听设备的情况告知幼儿园是必须的,而对于小朋友则不必。其实,3岁左右的孩子对于彼此的差异是不敏感的,反而是提前告知会引起不必要的过多关注,这等于从一开始便宣称了孩子跟别的小朋友的不同。即使其他孩子无意间看到了助听器,也只是会出于好奇关注一下,有经验的老师能够轻松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同理,由于这个时候的孩子不太理解差异,也没有歧视任何人的心理,所以听障宝宝是比较容易融入集体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一开始就提出希望小龄即完成听力重建和补偿的听障宝宝按时进入普幼的原因。总的来说就是因为这时候听障宝宝身上的特殊性并不明显,及早进入自然环境的话,他的特殊性会越来越弱;健听宝宝对于差异性的认识也不清晰,能够无障碍接受听障宝宝。其实,当我们内心足够强大,不以自己为异的时候,别人是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并被你影响,而产生认同的。
希望这篇文章会对为了孩子入托问题斗争焦虑的爸爸妈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