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其今后的人生道路是否顺畅。听障儿童由于生理疾病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更为严峻和紧迫。他们正处于健康心理养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及时对其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至关重要。
一、听障儿童的特点
听障儿童因为完全或部分丧失听力而生活在无声或声音残缺的世界,一般而言,具有以下特征。
1)口齿不清且反应迟缓,易产生焦虑甚至暴躁情绪
听障儿童的语言表达含混不清,反应迟钝且常出现判断失误等现象。在日常口语交流中,他们发音不准确,具有很强的韵母音,讲话吐字不清。由于听障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常答非所问不知所云。与此同时,他们在与人交谈时,经常问“什么” 或表现出没有听清的状态。因此,易产生焦虑甚至暴躁的情绪。有的听障儿童在与人交谈时,用眼睛紧盯讲话人的嘴,这可能会对其日常交往产生负面影响。不仅如此,听障儿童声源定位能力较低。如在其右方喊他时,他不能准确把头或身子转向呼唤人的位置,而是转向相反或其他方向。
2)感知缺失
听障儿童在感知觉上存在缺失。由于听觉刺激的缺损或滞后,听障儿童的信息更多地依赖于视觉、触觉和动觉获得,不易形成视听结合的综合信息。因此,听障儿童获取的信息不完整,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造成其理解偏差甚至错误。
3)易情绪化
听障儿童易产生急躁、焦虑等情绪。由于他们在听觉和语言上存在缺陷,因此,更倾向于以情绪的外部表现传递信息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以此作为与他人交流的工具。所以易产生理解偏差,甚至误解。如在轮替活动中,听障儿童由于不会说“轮到我了”,可能会简单地把另一个同学推到一边或用眼睛盯着对方,表示轮到我了。这是听障儿童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下产生的情绪化表现,这种负面情绪表现会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听障儿童的心理问题
听障儿童特殊的生理缺陷不仅影响其行为方式和语言表达,他们的心理也会受听力障碍的负面影响出现诸多问题。如果家长和老师在生活与学习中忽略了听障儿童的负面情绪,易导致其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 案例1 “看眼色行事”的孩子
张某,男孩,5岁,独生子。父亲经营生意,家庭条件较好,母亲陪读。3岁半时配戴助听器并进行机构康复训练。在康复1年时,该儿童喜欢根据别人的眼神、表情、手势等非言语线索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并调整行为。如老师说“把红色的正方形拿给老师”,幼儿不是主动把红色的正方形拿给老师,而是会看着老师,手指在不同积木上晃动,以观察老师的眼色以寻求正确答案。经过与该幼儿父母沟通后了解到,家庭对儿童康复的期望很大,父母表现较为强势。母亲在幼儿学习及生活中经常以责怪的语气和方式教育孩子,尤其在孩子出现错误时,会不停地指责或在孩子面前自责。看眼色行事可让儿童在与人交往中学会明辨是非,懂得好与坏的行为标准;同时,注意察言观色会促进积极的社会交往。但该儿童为了避免受到惩罚和责备,做什么事都要看大人的眼色行事,缺乏主见,不敢表达,所以,儿童在这方面的“本领”主要是由于成人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由于成人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性,忽视孩子的意见,经常以命令 、强制 、压抑等方式对待孩子,或过多地向孩子传递消极情绪,易发怒,情绪表现不稳定等,让孩子在学习中失去自信心和自主意识。
● 案例2 只愿上单训课的孤僻女孩
王某,6 岁,双耳配戴助听器,父母均为聋哑人,由奶奶陪读。该儿童语言康复级别为一级,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能理解一般问答。但在每天上学时会在教室门口不进来,问其原因,孩子扭捏半天说:“我不要进教室,我要在单训室上课。”经过观察发现,该儿童不喜欢和同龄或年龄更小的孩子交往,较依赖父母且自尊心强, 不易接受他人的负面评价。
经过了解产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如下几点:
1.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该幼儿动手能力及自理能力差,许多小事由奶奶包办。上学放学奶奶为其拿书包,如果奶奶来迟了会大哭大闹。
2.自卑与孤僻心理
可能由于父母聋哑的原因,除了奶奶和单训老师,孩子不和别人说话玩耍,排斥新事物,不喜欢奶奶或单训老师与其他小朋友说话。久而久之,她的自卑感愈来愈强,越来越孤僻,封闭自己,排斥他人。
3.自尊心过强
该儿童不能完成任务时会装作听不见,做错作业会把作业本藏起来或不告诉家长,老师批评后的几天不上学等。这些行为表明该幼儿自尊心过强,是过度自卑的反向表现。
三、听障儿童的心理疏导措施
根据以上学前听障儿童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进行干预。
1)接纳、尊重并相信幼儿
成人对幼儿的评价、态度直接影响幼儿对自己的看法。接纳、尊重与信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也是每个人的基本精神需求。对于听障儿童来说,接纳尊重与信任更为重要。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接纳尊重和信任,让他们在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慰藉。不要对孩子过多指责。如同样一句话,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说明,采取善意和鼓励的方法无疑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在教育和交流上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而以指责的方式说出来则可能适得其反,达不到效果反而影响幼儿的性格。会“看眼色行事”是宝宝心智成长的一个表现,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给予孩子正确的“眼色”,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对孩子的要求不宜过高
应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循序渐进地成长和发展。创造机会,发扬孩子的优良个性和品质,以锻炼其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能力。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相信孩子的能力,提供表现和展示孩子劳动成果的机会。
3)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是一种宝贵的人格素质。儿童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自信心是他们步入人生征途的必备财富。听障儿童由于身体缺陷和家庭等因素,更易形成自卑心理。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自信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师长更多地鼓励和表扬。这种肯定和激励能够强化其自信心。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对其加以肯定,使其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鼓励也包括接纳孩子的失败与不足,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孩子的自信心才能日益增加。
4)秉持自立自强的教育理念
自立与自强是一个奋斗者和成功者的强力支撑。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这是培养儿童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科学方法。但现实生活中重视智力教育而轻视个性品质发展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自立自强的意识较为薄弱。听障儿童因为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和心理芥蒂,极易产生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心理,一方面因为自卑,另一方面他们需要更多的爱护和关怀。长此以往,过度的依赖心理会降低他们生存与生活的能力。
总之,儿童本就是弱势群体,而听障儿童又是儿童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家长、老师及社会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不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给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遵循科学的原则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听障儿童的心理问题也会得到缓解甚至根除。这种科学的原则理念就是爱的教育——尊重与信任是首要前提;这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帮助听障儿童树立自信、锻造其自立自强的品格!尽力重塑他们的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还他们一个光明而温暖的精神世界!
相关阅读:听障儿童容易出现的行为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