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言教学,常把语言的语音形式、语法形式和语义习得作为语言学习的基本内容。但事实上,儿童的语言学习在其他方面的参与,不可避免地具有语言规则知识范畴之外的一些因素存在,以语言规则知识的学习为核心内容的语言学习是无法全面解释聋儿在听力语言康复中所遇到的有关语言操作、运用和交往方面的问题的。1982年美国卡洛-乌尔福克(Corrow-wolfork)和伦奇(Lynch)关于用相互作用解释儿童语言与语言障碍的观点,为我们重新审视聋儿语言学习的基本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启迪。他们认为,儿童的语言学习系统应包括四个范畴:
第一是语法规则范畴,它包含了语言信息传递时所需要的一切语言系统因素(词汇、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规则),这些都是儿童必须学习的内容;
第二是语言内容的认知范畴,其囊括了儿童在进行语言学习时参与的感觉、知觉、表征、概念化和符号化等认知因素,这些认知范畴的相关能力与经验也是儿童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层面;
第三是语言操作范畴,指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行为性过程,包括言语感知、理解、语言制作和说话也是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内容;
第四是语言交际环境范畴,指儿童进行交谈时支撑他们说话的交流关系。包括促使双方产生交流动机、愿望和需要的内部环境,以及对交流具有刺激、辅助和保持双方言语契合紧迫感意义的外部环境。比如如何开始谈话、结束谈话、转换话题的技巧,表达方式、表达方法、语气的运用以及待人处世经验、交流氛围的营造技能等也是儿童语言学习的必要内容。
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把聋儿的语言学习分为两个阶段词汇积累阶段和语言训练阶段。
1) 词汇积累阶段
是在听觉训练的基础上辅佐以视觉和其他感觉使他们知道更多社会事物,把看到触到的东西与声信号结合在脑子里形成信号,使他们逐渐理解语言含义。为使聋儿容易理解,这个阶段词汇的选择十分重要,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所处环境、词汇的语音学特点等来选择词汇。如选择孩子喜欢的人和物,妈妈、爸爸;选择日常生活中经常看见的、熟悉的,电视、电话、各种玩具等。
2) 语言训练阶段
是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训练聋儿多说,由单字到短句,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渐作到能听懂别人语言,使别人听懂自己语言。开始聋儿可能以一些非言词性的信息进行表达和与人交流,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关注这些信息,积极鼓励聋儿用言语表达。
二 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
根据有关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儿童的语言学习途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基本途径:
其一,社会模仿学习。大致有4种基本形式:
(1)即时的、完全的模仿或临摹。
如一个孩子说:“我妈妈出差了”,另一个孩子也说“我妈妈也出差了”。
(2)即时的不完全模仿。
如老师让孩子说“我要高高兴兴过六一儿童节”,儿童模仿成“我高高兴兴过儿童节”。
(3)延缓模仿,听到范句后不立刻模仿,隔一段时间后,在一定的场合中把范句或与范句接近的话复述出来。
如在班车上看到有的聋儿哭了,另一聋儿说“小朋友哭,不好”。
(4)选择性模仿或创造性模仿,即按照范句的句法结构,在新的情境中表述新的内容,这类模仿不是重复别人的原话,带有自己的创造性。
比如聋儿在外出的路上看到“塞车”的情景,就说“车排队”。
总的说来,模仿的发生往往受到儿童言语技能的限制,对于超过他们技能的范型,或者表现为不能模仿,或者表现为不完全模仿。事实上,儿童模仿语言的时间很长,除睡眠之外,几乎都有语言伴随着儿童生活的展开,只要儿童有兴趣和需要,模仿学习可随时随地发生。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经常采用示范、模仿和强化的策略,引发聋儿的创造性模仿学习。
其二,在加工信息中学习语义。
成人每天都要用语言向孩子传递各种信息,儿童通过加工有关的词语和语句,获得很多的知识,而形成有关概念,也理解和储存了一大批词汇。
例如我们有计划地向聋儿传递“猫”、“羊”、“狗”、“兔”的有关信息,聋儿在加工信息过程中有理解、有顿悟,就会有“动物”类的词汇的储存。
其三,在建构话语时学习。
儿童在每日的生活和做游戏、认知、交往活动中,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动觉信息以及个人的感受、愿望或需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和要求做出言语应答,语言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不断发生,语义、句法、语用和主体认知水平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同化”和“顺应”,这就构成了语言学习的内部动力或策略,促使儿童不断地进行尝试、调整。这里有“创造”,也有“错误”,但都会引发周围人的积极反馈。
因此,成人积极参与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将有助于聋儿更加敏感、主动地吸收加工和输出语言信息,以致语言最终的习得。
相关阅读:怎样改善儿童助听器佩戴者的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