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耳,分为外、中、内三个部分。人体的内耳耳蜗有许多毛细胞,生动地讲,仿佛是钢琴上的不同琴键,弹在哪个键上就会发出哪种声音。当耳蜗的一些琴键消失或损坏时,我们就必须补偿这些琴键,才能听到声音。在这里补偿方法有两种,一是助听器,二是人工耳蜗。它们两者的工作原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有一定区别。
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工作原理类似,它们都需要有一个麦克风,能够收集外界声音。然后这个麦克风,将声音传递到处理器,处理器选择和处理麦克风所收集到的信号,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工耳蜗就是一个高极的数码助听器。
但接下来,就是助听器与人工耳蜗的不同之处,助听器是把处理器编码过后的有用信息再还原成声音信号,并通过残余的毛细胞传导到人的听觉神经纤维,产生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产生声音的感觉。而人工耳蜗是将处理器编码过后的信息,直接转化成电极刺激人耳听神经产生听觉。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助听器仍然是声音信号,而电子耳蜗则完全是电信号。
以上这些特点,决定电子耳蜗使用时,必定有它一定的局限,
1) 首先,大家不要误解,觉得电子耳蜗装上以后,就仍佛装上一个人耳,就立刻什么声音声音都听到了。实际上,它解决的,只是一个将电信号传到大脑的这么一个过程,能不能识别这个声音是什么,还要经过艰苦的训练。也就是说,戴上人工耳蜗后,虽能听见说话声,但不一定能听懂。必须经过言语和唇读训练,才有可能听懂学过的短句。术后的言语训练与手术同样重要。不是单凭手术就能解决问题的。假如术后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训练,仍然没有用。
2) 其次,同以前所说,助听器是将处理器处理过的信息再通过残余的毛细胞传到听神经纤维,人工耳蜗,则完全不通过毛细胞,它是自己直接产生电脉冲,传到听神经纤维。所以,人工耳蜗的适配对象,一般是残余听力一点都没有的人,戴助听器没有效果之人。凡做人工耳蜗者,必须将最后一点儿残余听力都完全消除掉,因此,它适合:
A:对于成人,双耳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配戴助听器收效甚微者,戴助听器的语言识别率为20-30%的。
B:对于2岁以上的极重度聋儿,配戴助听器收效甚微的。评估聋儿的听力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配戴的时候,应该经过多次的调节,考虑到聋儿的听力发展情况。假如配戴了一个好的助听器后,聋儿的语言能力没有进步,则应考虑给聋儿进行电子耳蜗植入术。
影响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很难确定,对于聋人和成人来说,每个人配戴人工耳蜗后的效果都千差万别。
3)除了以上的几点注意事项以外,佩戴人工耳蜗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l 必须有残余听神经纤维存在,术前的听神经试验能发出音感的病人。
l 年龄最好在3-65岁。年龄过小不能正确识别人工耳蜗的重要意义,不知主动爱护插座及声电换能器,不能配合训练;年龄太大,对手术耐受性差,易引起意外并发症。
人工耳蜗的出现,确实给重度感受音性耳聋病人重建听力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但是,还没有探索出一个可靠的客观规律,以便使每一例的语言识别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很多问题,尚需做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