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过敏”,也许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也许你您自己就是,有听觉过敏的人并不少见,只是程度不同。什么是听觉过敏呢?听觉过敏(Hyperacusis),又叫恐声症(Phonophobia)、厌声症(Misphonia),是听觉康复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听不到相反,它们是觉得声音太响、不适,听觉过敏的康复治疗也远较声音放大而复杂。以往我们主要说的是声音的放大,此篇我们主要说说听觉过敏。
听觉过敏概况
听觉过敏并不是指中国神话中顺风耳那样的超级听力,而是指对于普通强度的环境声音容忍度下降。简单的说,就是对正常人既不会产生威胁也不会觉得不舒服的声音,听觉过敏者不能适应,尤其是对几乎所有频率的低强度声音都难以耐受,但纯音听力检测基本正常,也即纯音测听无法反映听觉过敏。
流调学资料显示听觉过敏发病率并不在少数。如在瑞典所进行的一项面向总人口的大型流调学研究中发现,9.2%的被调查者自我评估有听觉过敏,在英国一项7000个学龄儿童的调查问卷中,3.7%的儿童自我评估有听觉过敏(3.1%有耳鸣表现)。
听觉过敏发病机理
以现有的科学水平,还无法确认听觉过敏是否是完整的听觉通路受损后的阶段性表现,还是一个独立的疾病。目前,由于动物造模的困难,对于听觉过敏发病机制更多是猜想。其中较为公认的是,某种原因引起了听觉中枢对于声音的异常放大,就如同,在我们的听觉部分有一个音量调整旋钮,这个旋钮工作失灵,导致了声音只能单向异常放大,结果是所有的小声音进入到我们大脑的感知层面之前都被明显提高了音量,因此,即使是之前听起来很小的环境声,在听觉过敏状态下都被异常放大了。这也同时可能是隐匿性听损的发病机制。
听觉过敏的主要表现
就听觉过敏的程度或症状而言,Richard Tyler 等人(Tyler et al., 2014) 复习文献,提出了四种类型:
1)烦恼型 Annoyance hyperacusis
2)惧怕型 Fear hyperacusis
3)过响型 Loudness hyperacusis
4)痛感型 Pain hyperacusis
如某位患者描述:他的听觉过敏是多年前在参加一个大型表演时,坐在发出刺耳声音的大喇叭旁边引起的。他说,观看演出后的几天,我意识到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我不能忍受任何正常的声音,如交谈、电话等,甚至是我孩子的和我小声说话的声音都无法忍受。
同时,听觉过敏临床表现的是以对普通强度噪声的异常敏感度为起点,而伴随了边缘情绪系统的参与,因此,多数听觉过敏急性期患者有明显的情绪低落、抑郁、恐惧。患者对于症状的描述多为声音所导致的情绪低落和痛感,一些患者自称不但是强烈的声音,即使是一般性娓娓动听的声音也听着不舒服。有些患者为此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与外界社会隔绝。
听觉过敏与耳鸣的关系:
耳鸣人群中约有40%的人有明显的耳鸣不耐受,90%的听觉过敏患者具有耳鸣。关于耳鸣与听觉过敏是否为同一病理机制还未肯定,目前一些耳鸣研究学者也把目光聚焦于“中枢听觉过大增益”。比如,比较不同造模动物起源于外侧丘系的脑干诱发电位V波和起源于蜗神经的I 波的强度比,中枢听觉过大增益者该值明显高于正常。这也是目前研究热点“隐匿性听损”的可能机制之一。但是,也有不少研究指出听觉过敏与耳鸣是不同的机制。
听觉过敏与响度重振的鉴别
听觉过敏与响度重振不同,虽然两种情况可能存在于同一患者身上,但重振多为耳蜗外毛细胞损伤所致,低强度声音通常没有问题,在情绪反应方面,大部分响度重振患者只是感觉不适,而听觉过敏的情绪反应是强烈而不能忍受的,甚至伴有疼痛感。
在临床中如何诊断听觉过敏?
1)病史最重要,尤其是生活经验中与声音容忍度降低相关的经历。在询问病史中,应避免被电话或者敲门声打搅。
2)纯音测听对于部分听觉过敏患者而言是个巨大挑战,一般建议由20dBHL开始测试,以防止过度的过敏反应引起听觉痛感。
3)应尽量避免任何具有刺激声的检查,如MRI
4)与耳鸣问卷相似,在听觉过敏程度的主观判断方面有不同的调查问卷可以采用。但是,目前,听觉过敏疾病在国内还没有开展正规的调查问卷研究。
听觉过敏的治疗
与耳鸣治疗相似,听觉过敏的治疗包含咨询、声治疗和放松技巧训练三个部分。
1. 倾听和话聊,讲解机理以及认知行为疗法是咨询的主要部分
2. 放松技巧训练包括放松及关注呼吸训练。
3. 声治疗首先应避免使用堵耳式耳塞,因为根据听觉过敏的发病机理,当使用堵耳式耳塞时,有可能加剧中枢对声音的异常放大。其他为:
1) 使用具有声音压缩装置的设备
2)使用低强度、宽频率声音,逐步增加音量,使听觉过敏者逐步暴露逐步适应,类似于耳鸣习服疗法。最常使用为粉红噪声。
3)持续使用音量稳定的低强度声音,诱导听觉中枢异常增益逐步降低。
听觉过敏的预防
由于一部分听觉过敏患者具有强声暴露病史,因此建议避免强声刺激,如高音喇叭、鞭炮、耳边大声尖叫。同时,当强声刺激出现听觉不适时,因及早就医,舒缓心情压力,避免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亦是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