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听力损失会严重影响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2021年WHO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中指出: 患有听力损失及面临听力损失风险的人逐年增多。控制噪声是保持听力的七项关键干预措施之一,并强调了减少高音量环境暴露的重要性。听力损失的许多常见原因是可以预防的,要通过“安全用耳”来降低听力损失的风险。
随着保健意识的逐渐提高,大家慢慢地意识到不当使用耳机可能会造成听力损失影响生活质量。
但是,当下人们娱乐方式往往离不开音、视频媒体以及地铁、公交、图书馆等公共空间不允许声音外放,因此完全摆脱耳机并不现实。
很多朋友开始关注骨传导耳机,特别是有运动习惯的人,觉得不用戴在耳朵里,就不会损伤耳朵了……
骨传导耳机长这样
那么使用骨导耳机能保护我们的听力不受损吗?!
过度使用,依然不能!
接下来跟大家聊聊长时间大音量的不当使用骨传导耳机依然会损伤我们听力的原因。
01 骨传导传声的方式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声音是一种振动能量,进入耳朵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空气传导
声音被耳郭收集通过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的振动带动其后的三个听小骨的振动,继而将振动能量传递进入耳蜗,刺激耳蜗毛细胞产生听觉感受器电位,沿听神经向上传递,通过各级神经核团最终到达大脑皮层,才感知到声音。
这个路径是最主要的传导路径,我们平时佩戴的入耳式、头戴式等耳机都是通过这种方式。
第二种途径—骨传导
也就是振动能量直接振动整个颅骨,继而振动了包埋在颞骨中的耳蜗,刺激到毛细胞,产生神经电位向上到达大脑皮层,从而感知到声音。
声音的骨导路径就是我们听自己声音和录音感觉大不相同的原因,也是骨传导耳机传声的方式。
两种声音传导途径是酱紫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不论是传统的入耳式、头戴式等等耳机还是骨传导耳机,声音能量都要到达耳朵里的耳蜗并经过听神经的传导到达大脑皮层才能被我们感知到。过度使用耳机、噪声污染损伤的部位是耳蜗中的毛细胞、听神经以及毛细胞与听神经间的连接部位“突触”!最重要的是毛细胞死了不能再生.这意味着一旦发生噪声性的听力损失就不可能恢复……
骨传导耳机只是绕过了外耳和中耳,对于耳蜗的影响其实与入耳式、头戴式等耳机并无显著区别。因此,长时间、大音量地使用骨传导耳机依然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损伤!
噪声损伤耳蜗毛细胞与听神经
02 外界声音捣乱
很多朋友因为骨传导耳机不用塞入耳朵内或没包住耳朵,可以同时听到外界的声音以及耳机播放的音乐,喜欢在户外活动时佩戴。
但是,因为外界环境声音往往较大,使用者常常不注意就调高了耳机的音量,这是由于声音掩蔽效应的存在。简单而言,声音掩蔽效应就是较大的声音会像一个屏障一样,盖住较小的声音,让我们听不到,就像我们在地铁上聊天都会不自觉地大嗓门。还有很多朋友因为骨传导耳机在耳外佩戴相较入耳式、头戴式等耳机不会给耳朵造成耳闷、耳痛等不适感,常会不自觉地延长使用时间……长时间和大音量使用耳机都可能对听力造成永久性损伤。
03 骨传导耳机的优势
然而,就像硬币有两面,骨传导耳机也具有独特的优势。骨传导耳机佩戴是夹在两侧颞骨上,不需要堵住外耳道口。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长时间使用耳机、耳机不清洁等原因引发的外耳道炎、耳道感染、耳朵肿痛等问题。
此外,对于中耳疾病导致的传导性听力损失者,如中耳炎患者,使用骨传导耳机可以绕过病变的中耳,达到相较传统入耳、头戴耳机更好的听音效果。
04 正确使用耳机的建议
今年3.3爱耳日的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安全使用骨传导耳机可以降低娱乐类声音暴露造成的听力损失风险,也能享受到骨传导带来的便利。
最后跟朋友分享一些安全使用耳机的建议
1)坚持“60-60”原则,使用耳机坚决不超过音量的60%,连续使用坚决不超过60分钟。
2)避免在地铁、公交、餐馆、马路上等嘈杂的环境里使用耳机,如果有条件请使用降噪耳机。
3)使用智能手机中内置的保护听力的软件监控自己耳机声音暴露的程度,如苹果健康软件中“听觉”模块,并根据情况调整耳机使用方法。
智能手机耳机使用安全监测
最后,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谨慎对待听力健康。安全用耳,就能够耳聪一生!
相关阅读:长期戴耳机者怎样预防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