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频听力损失
高频听损人士的听力图常被称为“下降型”听力图(可能是渐降型,也可能是陡降型),这个“下降”意味着他的低频部分(低于1000Hz的声音)可能损失较轻,甚至正常,但是,其高频部分(高于1000Hz的声音)则有较重的听力损失,整个听力图是下坡型的走势。在我们中文言语中,元音(a、o、e等)的频率较低,辅音(t、h、m、l、p等)的频率较高。元音,贡献的是声音的响度,能够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仿佛提醒你周围有人开始说话啦;而辅音,贡献的是声音的清晰度、可懂度,是帮助我们真正理解言语含义和区别单词意思的关键。如果患者是高频听力损失,很可能听不到辅音之间的细微区别,大脑就没办法“翻译”这部分声音,我们听一些词语就很难听懂。例如,“帽(mao)子”和“耗(hao)子”,如果耳朵听不到“m”和“h”的区别,这两个词就听不清,对话就听不懂了。除此之外,还可能很难听清女人和儿童的声音,以及鸟叫、电话铃声类的声音,特别是在稍显嘈杂的环境下。
2.言语识别能力下降
听力损失后会造成言语识别能力下降。谈到听,我们想到最多的是鼓膜(耳膜)。医生们也多次讨论到外耳、中耳、内耳的水平。实际上,听是由整个听觉系统完成的。除外耳、中耳、内耳外,还包括听神经、听通道和听觉皮层。我们把后者合称为听中枢。长期缺乏言语的刺激,听中枢已经认不得那些长期听不到的词语了,所以有很多话就听不懂了。这类听力损失表现出来的主要症状,不是听不到声音,而是言语理解困难,即听不懂说话内容,尤其是在嘈杂的环境下。这是因为耳朵主要负责“听到声音”,而听中枢负责的是“翻译声音”,两者协同合作才能“听到”并“听懂”。当听中枢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刺激而发生听觉中枢和听神经网络重组时,人就会听到声音、但听不懂了。
3.听觉动态范围变窄
听觉动态范围是指从人耳刚能听见声音到感觉声音无法忍受之间的听觉范围。正常人的听觉动态范围很广,比如一个正常听力的人能听到最小20dB的声音,能够忍受的最大声是120dB,那他的听力动态范围就是100dB。而听力损失患者的听觉动态范围相对较窄,他们可能最小40-50dB的声音才能听到,更严重的要89-90dB才能听到,如果同样能忍受的最大声是120dB,那他们的听觉动态范围就只有30分贝,相当窄了。更有甚者有时甚至会窄到不足5 dB,也就是减小5 dB听不见,加大5 dB又受不了。因此许多听力损失患者比正常听力者还怕吵。随着听力不断下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听觉动态范围变窄,从而失去感知不同强度声信息的能力。听力正常者既能感知小声,又不会觉得大声难以忍受。听力损失患者听觉动态范围明显缩小,从而使听力损失患者只能听到大声,而无法感知小声。
4.频率分辨能力减弱
不同声音信息包含的频率成分是不相同的。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不同的声音信息能激活耳蜗中的不同部位,从而使人耳能够从噪声中区分言语。然而,随着听力损失程度的加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耳蜗敏感度也会逐渐下降。分辨类似频率的能力就会下降。而且,当噪声的频率和言语的频率较为接近时,较低的耳蜗敏感度将无法区分这两种频率成分,从而使听中枢失去从噪声中识别言语信息的能力。
5.时间分辨能力减弱
日常生活中的背景噪声波动较大,当噪声强度处于较低水平时,听力正常者可利用这一“短暂”的时间间隔提取信息中的言语成分,从而获得在噪声中识别言语的能力。但是,对于听力损失患者而言,这一能力会随着听力损失的不断加重逐渐消失,当环境中的背景噪声越大时,提取言语信息就越困难。
1)助听器是补偿声音的,听懂声音还是要靠自己大脑的配合。
2)一旦发现有听力损失,尽快佩戴助听器,把丢失的频段尽快补上。
3)佩戴助听器后,声音不要放的过大或过小,这样反而听不清楚。要适中,要舒适。
4)佩戴助听器后,与别人聊天时,要求与你聊天人的语速慢点,给大脑有一个反应的过程。
5)最好让家人给你每天念20分钟的报纸,听完后进行叙述,直到叙述正确为止,一定要坚持。
6)最重要的一点,一些有损失的人,因与别人沟通不畅,造成自闭,不爱说话。戴上助听器,要多与人沟通,多听多说,可有效的提高言语识别能力。
耳朵作为一个器官,本身存在着一定的老化过程,而过度劳累、睡眠不佳、精神抑郁、噪音、药物、全身性的疾病都会导致听力下降。避免听力下降,关键在预防。虽然随着年龄的增加,听力退化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科学用耳,保护听力。
相关阅读:听得见,听不懂,到底怎么回事?
助听者为啥嘈杂环境下易听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