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鼓膜的形态
鼓膜又称耳膜,是一层有弹性、灰白色、半透明的薄膜,位于外耳的末端,将外耳道与中耳腔隔开。 鼓膜距离外耳道口约2.5厘米一3.5厘米,高度约9毫米,宽约8毫米,厚约0.1毫米。,平均面积约90平方毫米,厚度约0.1毫米。鼓膜的形状是椭圆形,外观如漏斗,斜置于外耳道末端,与外耳道成45一50度角,使外耳道后上壁比前下壁更短。婴幼儿由于外耳道骨部未发育,鼓膜几乎与外耳道底壁平行,因此在检查鼓膜时较难看到。
虽然鼓膜很薄,却分为三层(紧张部):
①上皮层与外耳道皮肤相连续。
②中层为放射形和环状纤毛构成,所以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张力,为纤维层(外侧为放射状,内侧为轮状)。鼓膜上方有一小部分,没有中间纤维层,比较薄而松弛,称松弛部,而有纤维层的部分鼓膜称为紧张部。锤骨柄附于纤维层中间。
③内层为粘膜层,与鼓室粘膜相延续。
锤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于鼓膜上,上于鼓膜中央,因而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 其中央凹陷处,称为鼓膜脐部,由脐向上稍向前达紧张部上缘处有一灰白色圆点状小突起,称锤凸,即锤骨短突顶起鼓膜部位,临床称锤骨短突。锤凸乃锤骨短突将鼓膜顶起所致。在鼓膜表面,由脐与锤凸之间有一由前上斜向后下的白色条纹,系锤骨柄移行于鼓膜内所形成,称锤纹。经纹之末端恰在鼓膜之中央部,称脐部。在脐部之前下方由脐向前下达鼓膜边缘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光锥乃由投射到鼓膜之光线反射所致,在鼓膜形态有改变时,光锥的形态及位置常随之而变化。
在锤凸之前及方各有一皱襞,其前者称前襞,后者称后襞。在此襞之上方,鼓膜较松弛 ,称松弛部,直接附着于颞骨鳞部。在其下方为紧张部,借鼓环嵌于鼓骨之鼓沟内。
为了临床记录的需要,常将鼓膜分为四个象限,即沿锤骨柄作一假想直线,另经鼓膜脐作一与其垂直相交的直线,便可将鼓膜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及后下4个象限区域。
二 鼓膜穿孔的原因
1. 鼓膜穿孔多见于头部受外伤,合并颞骨骨折损伤鼓膜。
2. 间接鼓膜外伤,常见于大气压力急剧突然变化,如炮弹、射击、巨大响声,气浪等大气压力急剧突然地变化导致鼓膜穿孔。平时打耳光也可击伤鼓膜,发生穿孔。中耳腔内气压急剧上升,发生内外气压不平衡。如用力擤鼻等原因也会导致骨膜穿孔。
3. 中耳炎导致
鼓膜穿孔。 这是鼓膜穿孔最常见原因,。婴幼儿时期易见中耳炎性骨膜穿孔。由于婴幼儿咽鼓管宽、短、直,解剖特点,易患急性中耳炎,容易造成鼓膜穿孔。
4. 挖耳时用力过猛或被别人碰撞,而击穿鼓膜。
5. 厂矿偶有飞溅的金属粉、矿渣、电焊火花及误滴腐蚀剂,如强酸、强碱等腐蚀导致鼓膜穿孔。
三 鼓膜穿孔的治疗方法
1) 自愈
因鼓膜两面都有丰富的由外向内相互吻合的血管,修复能力很强,鼓膜外伤破裂穿孔后,一般可以自行愈合。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以避免因细菌感染引起化脓性中耳炎加重治疗难度的可能性:
A. 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外伤后即可用酒精消毒外耳道,擦净和取出外耳道异物、耵聍等。不要取下附在鼓膜上的血痂,以免引起细菌感染。用消毒的棉花轻轻塞在外耳道口,以防脏物进入耳内,引起感染。
B. 禁止用水冲洗外耳道,也不要用任何药物滴耳,因为这样不但无益,反而容易使细菌进入中耳,引起感染。
C. 不要用力擤鼻涕,如有鼻涕,可吸入口中吐出。
D. 可服些消炎药物以避免感染。如果发生感染而引起化脓性中耳炎,要按中耳炎进行治疗。
2) 鼓膜外伤穿孔未能自行愈合封闭的情况下,医生一般常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A. 烧灼贴片法,用30%硝酸银或50%三氯醋酸烧灼穿孔边缘使之成为新鲜创面,再贴薄片,如塑料膜或大蒜膜等,新生组织沿贴片向中心生长,一般数周可愈合。
B. 刺激疗法,在穿孔的边缘刮除上皮,促使组织新生,再滴5%尿素硼酸液,以加速修补
C. 鼓膜修补手术。经以上处理失败,可采用鼓膜修补手术的方法来修补穿孔。现多选用自身软骨膜、筋膜等作为修复材料。在全麻下进行,患者处于深睡眠并且丧失痛觉状态。耳鼻喉科医生从前额肌(如颞肌)上移植一小片筋膜来修补鼓膜破裂口,也可以用静脉壁来作移植组织。
有鼓膜穿孔的朋友不必着急,耐心地等待其自行愈合,并注意如上注意事项。如果在两个月内没有自行愈合,那么就应该考虑做鼓膜修补手术。
相关阅读:考试作弊耳机差点致鼓膜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