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界有很多关于噪声对人体认识的影响的研究与报道,因此,我们对于噪声水平和种类(如,交通噪音和不相干的讲话声)对记忆、学习和注意力的影响已经深有体会。相反的,目前几乎没有回声对语音清晰度的认知影响的研究。 对言语清晰度指数进行测试的方式使得回声(RT)在比较不利的现实环境下对言语识别和信息接受的影响难以判断。研究表明,不利的回声情况可能使得词语识别更加困难。但是,科学界并未做过关于回声是如何具体的影响言语清晰度的研究。 也没有RT对正常言语交际的影响的研究。这些言语交际场合和一般情况下使用于言语清晰度研究中的场合,在两个关键方面有所不同:第一个主要不同是,正常情况下的言语交际场合,其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认知一组词,而是从一组长长的词语中提炼信息。这意味着,听者必须对信息的内容进行储存以及处理,而这些对于仅仅识别一组词来说是没有必要的。 考虑到记忆的容量有限,如果我们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言语的语音编码,则只有留更少的资源分配给言语处理。第二个区别是,言语沟通的时间一般比较长(在在学校里面,你常常被要求关注持续一个小时的发言)。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认知疲劳,并增加了认知需求。
因此,一般的说法是,不利的混响条件减少了在讲话内容以外的可利用于言语处理的认知资源。这表示该参数和其它信息超载因素,如噪音以及其他压力源的影响是类似的(科恩,等,1986)。然而,根据这个模式,信息超载因素是注意力资源被分配给了不相关的噪音,而且该因素也不局限于需要听觉信息处理的任务。在听觉处理任务中,噪声和回声共同的一个关键影响,是他们使识别听觉信号变得更加困难。但是,噪声还在另外两个方面减少了可以用于进一处理声音的注意力资源。正如科恩在1978年所说对噪音的管理需要占用一些注意力资源。另外,努力不为噪声所影响也需要占用处理声音的资源。因此,在一个需要言语理解的任务中,噪音和太长的回声的影响可能都可以用他们占用了本应属于处理声音的注意力资源来解释。这一推理导致了另一个可检验的假说,即噪音和RT对于言语信息处理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噪声和回声对于语音清晰度影响的程度相同,则噪声对于进一步的言语处理的影响程度应比回声更大。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噪音也在上述其它两个方面占用了可用于进行声音处理的资源。
科学家还将继续对回声在现实条件下如何对长时间的言语交际场合的影响进行研究。在这样的研究中,一个有趣的主要问题是,在哪种条件下回声可能会破坏对言语信息的理解和储存。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研究回声对一些易感人群的影响:学校里的孩子、老人、听觉障碍者、和另一母语与说话者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和交谈等。采取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对环境设计的要求提出更好的基础,以便帮助弱势群体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相关阅读:听觉过敏现象